端午节由来之一:纪念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
楚怀王在位的最后一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对此,昭睢、屈原劝告楚怀王不要去会盟秦昭襄王,但楚怀王不听劝告前往会盟,结果被秦国扣留,此后由楚顷襄王继位。
楚顷襄王六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屈原因此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
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在五月五日这天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当地的百姓被屈原的爱国情操所感动,划船在河上寻找屈原,并用竹叶包著糯米的饭糰投进江中给鱼虾吃,希望河中鱼虾不要吃屈原的尸体,最后演变为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由来之二: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投奔吴国时,封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在楚国时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大只500登录中心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听信伯否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双眼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著越国军队灭亡吴国。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钱塘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据说,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刭。
端午节由来之三:曹娥投江寻父
曹娥,东汉人,她的父亲曹盱是一位术士,经常亲自划船到江中做一些唱歌迎神的工作。在曹娥正好满十四岁的这一天,曹盱划著一叶扁舟,从舜江逆流而上去迎接潮神(潮神是指伍子胥),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江面上突然起了风浪,小船被一个大浪打翻,旋即被江水吞没。
由于江面风浪太大,岸上的人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时不知所措,无法及时相救,只好叹息著离去。曹娥听到父亲落江的消息,哭著奔跑到江边,一边悲痛欲绝地喊著父亲,一边沿江不停地寻找著父亲。
十七天过去了,曹娥在江边日夜不停地寻找著,哭声几乎传遍了整条大江。在江边连续寻找守候了十几个昼夜后,曹娥知道这样下去是不可能找到父亲的。
于是,她就将自己的衣裳抛到江水之中,然后双膝跪在岸边,对著江水说:「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大只500登录中心
说也奇怪,她抛出的衣裳随著江水漂流了一段距离后,在一个地方打了几个转儿,就沉了下去。曹娥见状赶紧循著衣裳沉下去的地方,纵身跳了下去。
五天后,江面变得异常平静,有人隐隐约约看见下游的江面浮著两具尸体,走近一看,原来是曹娥背著她的父亲。
当地的县官得知后,也被曹娥的孝心和壮举深深感动,下令把他们父女好好埋葬,并且立了一块碑,将孝女曹娥的事迹记录下来,供人们瞻仰、怀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就在她投江的地方建起了「曹娥庙」,曹娥所居住的村子也改名为「曹娥村」,那条舜江也就改称为「曹娥江」,并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由来之四: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又称介子、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
在春秋时期,晋国在晋献公的时候,由于宫廷内讧,公子重耳避乱出逃,介子推就是跟随重耳出逃的一个随从。
在逃难的途中,由于食物缺乏,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做成汤,假冒麻雀肉汤给重耳食用。重耳知晓真相后十分感动,许诺日后要重赏介子推,这就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典故。
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协助下平定了暴乱,继位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在赏赐功臣的时候,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邀功请赏,而是默默的带着母亲隐居于山西介休的绵山,远离了喧嚣的政坛。
事后,晋文公得知了介子推隐居山林,遂亲自前往寻找。在寻找不果的情况下,命人放火焚山,企图逼迫介子推下山。遗憾的是,介子推宁肯抱着一棵柳树烧死在山上,也没有出山,表现了一种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
为了纪念介子推,后人设立了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来祭祀,其中以寒食节的传说最为普遍。
端午节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最早见于东汉蔡邕所著的《操琴》一书。
端午节由来之五:纪念勾践
勾践,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败之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恢复实力过程中,越国做了很多事,充满了阴谋和智慧。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这麽做是不让吴国发觉越国练兵的动机。《越地传》中对此有记载。
由于勾践练兵採取的划龙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划龙舟比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纪念勾践而设立并沿袭的。
端午节由来之六:周处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人士,「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的就是他。年少时,被称为「第三害」;后来努力向上,称为国之栋樑。
史称,在西晋时期,周处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等族叛乱,遇害于沙场。
值得重视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因此,有人认为现在的端午节,也是纪念周处。
端午节由来之七:古越民族图腾祭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爲特徵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百越族。他们有断髮纹身的习俗,生活在水乡,是龙的子孙。
他们的生産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爲生活用品,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报长的话:
再过两天(2020/06/25)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纪念屈原的,但其实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很多种版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七种版本。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那一个版本才是真的呢?这或许很难考查吧,但笑游人间是认为应该是历经了许久的年代,融合了许多的人、事而渐渐形成的一个民俗节日。
毕竟在端午节中有很多的习俗,例如:吃粽子、划龙舟、佩带香包、挂艾草与菖蒲、喝雄黄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等,节目的形成相信这些习俗并不是一併而起,而是每个地方各有各的风俗,而中华文化在历经数千年的各族融合后而形成现今我们所过的端午节。
另外也在此小提醒:
端午节和清明节一样,都是祭祀、缅怀先人的节日,历史上的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是悲壮的日子,也是祭祀的日子,因此端午节和清明节一样,是不能互祝快乐,但可祝福「端午安康」「端午节祥瑞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