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子之心做「最好的面包」,「台湾面包天王」林育玮。
北京三里屯,一家叫原麦山丘的面包店门口,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在这毒日头底下,人们已经等候了1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进店,却发现货架上什么都没了,排队的人多少显得有些失望,「没办法,下次要再早些来。」
他们都是被这里的面包吸引而来,听说这里的面包很不一样,浓郁的小麦香气,比脸还要大的面包,松软弹牙的口感,光看着,就能让人垂涎三尺。
制作出这样吸引人的面包,主要是店里有「镇店之宝」,台湾面包冠军,林育玮。
这位长相斯文,目光柔和的台湾男人,看上去不像是面包匠人,更像是一位学者,但是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已有20年制作面包的经验。
因为北京和台湾的环境相差很大,林育玮认为,即使同样的配方,温度,湿度,水质甚至原料不同,做出来的面包口味,也会完全不同。
所以,刚到北京的那些时日,林育玮埋头在实验室里,研究了200多款软欧面包,反覆经过调查,评测,最后剩下60种,上架开卖。
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排着长队伍,只为买上这样一个软欧面包?
「相比原来的欧式面包,他们的面包口感更松软,更符合中国人的胃。」
「相比起日式甜面包,他们的面包低糖低盐低热量,比较健康。」
不管老少妇孺,都愿意花时间,买上这样的面包。
为了做好软欧面包,林育玮花了20年时间。
在这20年里,他安静地与一团面粉打交道,因此更懂得人生的取舍:「对喜欢的事物,尽量像孩子一样保持单纯。」
林育玮做面包十足专注,可是在小时候,他却不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逛街,看电影,玩电动,除了读书,样样精通,妈妈给他报了补习班,坐了不到10分钟,又翘课跑出去玩。
国二那年,林育玮突然醒悟,「不能再这么玩下去。」可是要做点什么?
他想了想,那就做面包吧。
林育玮觉得,面包甜甜软软的味道,正是代表幸福的滋味,「我要做最好吃的面包。」于是找了一家面包店,开始了学徒生活。
顶着面包学徒的名声,林育玮做到却是杂工的工作,老板让他洗盘子、扛面粉、拖地,什么都让他做,就是唯独不让他碰面包。
毕竟处在叛逆的年龄,他一怒之下,摔门离开。
国中毕业后,父亲为林育玮安排晚上夜校读书,白天在汽车行修车工作。
比起那些脏兮兮的汽油,他还是忘不了面包梦。
二度进入面包店当学徒,林育玮依旧躲不开清洁的工作,这次没有选择逃离,洗盘,端碗,慢慢熬到了主厨身边工作。
眼看着能够学到技术了,林育玮才发现,主厨并没有打算教他面包配方,甚至怀疑他偷学。
心寒,失望,借着服兵役的名义,林育玮辞职了,却没打算放弃,人生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退伍后,林育玮终于看到了希望,拜师知名面包师吴宝春。
吴宝春与别人不同,只要有好技术,就会马上传授给徒弟,然而他对林育玮的要求,也更加严苛。
每天清晨五点不到,林育玮就起床学习,在千万次的尝试中,寻找最精准的资料,然后用千万次的练习,把这些步骤牢记。就像秤料,调馅这一步骤,练习时间一长,他靠着眼睛,手掂,就能估算出面团的重量。
「要把面包当成事业而非工作」,「要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吴宝春的教诲,他一直牢记在心,2011年,林育玮参加了台湾四大天王面包大赛,一战成名,成为台湾家喻户晓面包师。
风光的背后,是无数日夜孤独的练习。
比赛要求在6小时之内,做出七款面包共100多个,他就提早大半年,在每天晚上九点多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练习。
「每天日常工作结束后,不管多晚都强迫自己练习,每次练习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论好坏,及时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非常有价值,像一面镜子,能清晰的照见自己的可喜和不足。」
他把面包当成一种修行,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揉掉了繁杂,留下精华,更创造了新的生命。
成为原麦山丘行政主厨后,他们为了研究更好吃的面包,整个团队在法国待了三个月,每天试吃大量的面包,甚至亲自跑原料生产地,选择最佳品种。
为了保持原料的单纯性,林育玮拒绝了许多面粉供应商,因为不想加入添加剂。
在他看来,使用天然食材,是对大地母亲的尊重。
而最考验技术的,莫过于对于发酵时间的把握。
刚到北京的实验室,设备欠缺,没有空调,制作面包最好的25℃没法控制,他们顿时面临了大难题。
林育玮想了个办法,把面团冷藏后,放进水里低温搅拌,再利用低温发酵15个小时······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最后靠着6道繁复工序和手艺,解决了发酵难题。
不仅在材料制作上创新,林育玮每3个月还会坚持研发新品,6款面包,包括多种微小调整,再经过多次内部评测,选择最佳品种,才能上架。
这样的面包一出炉,新顾客还没看清楚标签,面包已经被老顾客夹走;屋外还在排着长长的队伍,屋里货架已经空了······
20年来,林育玮用最「笨」的办法,专注做一款面包:舍食品添加剂,取天然材料,舍精密机器,取纯手工技艺,舍华丽外观,取天然口味和营养。
因为「笨」,所以做出了与众不同,因为「笨」,才获得了如潮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