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看见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凡尔纳小说《绿光》
单身多时的黛芬自认是个好相处的人,却总是与他人格格不入。对于感情,她更视「宁缺勿滥」为真谛,既不随意接受,也不刻意讨好。在盛夏的七月,说好的旅行,黛芬竟临时被朋友放鸟!不愿百无聊赖地留在巴黎,也不愿独自展开旅程的她,先是跟著好友到亲戚家,却因为「吃素」的正反辩论感到不自在,而提早回家;对前男友馀情未了的她,又一时兴起向对方借了乡间别墅的钥匙,但是却连一个下午也待不下去,就被寂寞击败而打道回府。就这样,黛芬在一次又一次「出发」与「回归」之间摇摆不定,直到她开始深信并期待那道属于自己的「绿光」出现,一如生命中那个「可遇不可求」的人。
「时机到来,即是锺情之时」,《绿光》是侯麦「喜剧与谚语」系列中最诗意浪漫的一部,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充满迷惘却坚定。本片荣获当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国际影评人奖,更是许多电影人的启蒙影片,包含知名影评人闻天祥、黄以曦、知名作家吴明益都表示深受本片启发,已故导演杨德昌更对本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侯麦是世界上最知道如何拍电影的人,他是完全能主宰电影方法和内容的大师!」金牌大只总代
【关于电影】
法国大师级导演侯麦 影坛地位最重要的作品
80年代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侯麦推出「喜剧与谚语」系列,其中,1986年的《绿光》便是该系列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浪漫的一部,内涵取自谚语「时机到来,即是锺情之时」。对于本片的灵感来源,侯麦曾解释:「有一次我被电视採访中的自然景象所震撼,如果你去寻找,你便能发现它的魅力,因为当下,观众已经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因此,源于对自然的憧憬,侯麦拍摄了《绿光》。侯麦在拍摄前製期,习惯将片中的演员们通通聚集起来,一起讨论整部戏的内容和他们的角色,此外,他也准许演员们可以各自依照自己的角色,去发展出自己的对白。因此贯穿《绿光》全片的主演玛莉希维耶也在本片挂名编剧。侯麦也形容玛莉的一言一行、对戏的提问、对角色内在的诠释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方式,都让她成为主导整部电影走向的灵魂人物。
《绿光》的剧组除了演员和导演外,就只有录音师、摄影师、製片三人,全片以16釐米底片拍摄,搭配缓慢的摄影机运动,尽可能地让一切显得不起眼,如此才能更加突显出女主角黛芬融入人群,却始终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独心情。拍摄时,侯麦也要求摄影师将技术层面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低限度,以免干扰、分散演员的注意力。全片最大笔的开支则几乎花在「加那利群岛之旅」,因为要在那裡捕捉绿光的奇景。后来,侯麦选择在Canal Plus TV首映,这是一家有线电视台,为这部电影挹注了13万美元的资金,而这只是整部片预算的五分之一。侯麦对此表示,「电影将仰赖电视生存,没有了这样的结盟关係,我们将无法支撑起法国电影的开销。」而这次的尝试,也为这部片开启了全新的一页,首映后的三天,《绿光》在法国影视圈大放异彩。之后前进国际,更一举夺下1986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国际影评人大奖,成为侯麦影响后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金牌大只总代